阿塞拜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俄罗斯帝国第十八期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诊疗体系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34/

帝国特点总结

立国之路

(一)俄罗斯帝国地跨欧亚两大洲,在年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略小于北美洲,远大于南美洲,是当时世界上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大英帝国。其领土东起白令海峡,囊括整个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西抵波罗的海,南至高加索山脉、里海和兴都库什山脉,隔阿穆尔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中国相望。陆上与李氏朝鲜(年前)、日本(年后)、中国(年前为大清帝国、年后为中华民国)、阿富汗、波斯(伊朗)、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瑞典、挪威等国家或地区接壤。俄罗斯帝国面积辽阔,故地跨十个时区,即东二区至东十二区。19至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帝国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欧亚两大洲面积的42%,占整个地球面积的1/22,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6。除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摩尔多瓦)的领土,年前的俄罗斯帝国还囊括芬兰(芬兰大公国)、波兰,土耳其的阿尔达汉省、阿尔特温省、厄德尔省、卡尔斯省和埃尔祖鲁姆省的东北区域,在到年间阿拉斯加也是俄罗斯帝国的领土。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和保护国有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年后的图瓦(唐努乌梁海)等,俄罗斯帝国的亚洲部分有11个省、17个区和一个自治区(萨哈林岛)。而除俄罗斯本土外还有另外8个省在芬兰,10个省在波兰。俄罗斯帝国的欧洲部分拥有59个省和一个区(顿河区),战争部长对顿河区拥有管辖权,其他的省有自己的省长管理当地政府。此外通常在几个省的省长之上还设有一个秘书长,秘书长一般拥有调动自己管辖范围内军队的特权,年俄罗斯帝国已经在芬兰、华沙、维尔纽斯、基辅、莫斯科和里加设有秘书长。较大的城市(圣彼得堡、莫斯科、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刻赤、尼古拉耶夫、罗斯托夫)还有独立于省的,它们自己的管理系统,在这些城市中总警监相当于省长。

年的俄罗斯帝国

(二)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是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广袤的东欧平原上,年留里克统治诺夫哥罗德,年留里克的亲属、诺夫格罗德公国的奥列格大公征服基辅公国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辅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家,史称基辅罗斯。11世纪中期基辅罗斯衰落,陷于封建混战,封建制度与诸侯分立,分裂为十八个公国。12世纪30年后基辅罗斯历史进入封建割据时期,13世纪初蒙古人在东欧建立金帐汗国,罗斯人与其他民族的联军同蒙古在卡尔卡河畔对峙但被打败,此后罗斯人臣服于钦察汗国。13世纪20年基辅罗斯被钦察汗国征服,此后罗斯人的发展中心转移至东北部莫斯科一带。13世末莫斯科大公国割据独立,14世初莫斯科大公国国事日强,陆续合并周围公国。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获得替蒙古人征税的权利,依靠金钱、蒙古人和教会的支持击败劲敌特维尔大公国,取得弗拉基米尔大公称号,开始领导罗斯诸侯。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年)在位时莫斯科公国达到极盛时期,而这时金帐汗国却日益削弱,德米特里继续与邻近各公国作战,先后击退立陶宛和蒙古人的入侵,取得顿斯科伊的称号。但不久脱脱迷失再次突袭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国被迫再次纳贡。

(三)伊凡三世(--年在位)纵横于诸国之间,利用各汗之间的矛盾极尽所法,逐步兼并其它国家。年伊凡三世停止向蒙古人缴纳贡赋,年金帐汗阿合马率兵讨伐,伊凡三世与蒙古人在乌格拉河隔河对峙。蒙古人因天寒粮缺且自己的波兰援军未到,又听说都城萨莱受到克里米亚汗国袭击而被迫撤兵,伊凡三世不战而胜。不久阿合马在内讧中被杀,这样蒙古人对俄长达年(1~年)的统治彻底结束。诺夫哥罗德自古即为罗斯与北欧各国的贸易中心,从12世纪中期起形成自己独特的城邦共和制政体,最高权力机关是市民大会(维彻),能决定一切大事,选举各种官吏并推选大主教。实际掌权的是贵族会议,由城市中的大贵族组成,大主教主持。诺夫哥罗德也有王公,王公多由维彻邀请其他地区的王公来担任,来负责防务和统率军队。但他必须遵守当地古老的习惯,如果与维彻发生冲突则被黜退。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拥有巨大领土,从芬兰湾一直到乌拉尔山脉。12世纪末瑞典征服芬兰部落并占领芬兰海,1年7月瑞典舰队从芬兰海侵入涅瓦河,诺夫哥罗德王公大败瑞军于涅瓦河口。同年立沃尼亚骑士团入侵罗斯占领普斯科夫,年4月诺夫哥罗德王公在楚得湖大败骑士团。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年在位)带兵讨伐诺夫哥罗德,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年在位)正式吞并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这是俄罗斯走向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重大步骤。

莫斯科大公国旗帜

(四)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结婚,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和公伊凡三世的儿子继承王位成为瓦西里三世,从此莫斯科大公国以后自称“第三罗马帝国”。年伊凡三世颁布法典,规定拜占廷的双头鹰国徽为俄罗斯国徽。伊凡三世的儿子瓦西里三世(--年在位)先后吞并特维尔公国、普斯科夫共和国(俄罗斯-爱沙尼亚边境)、梁赞公国,年瓦西里三世占领立陶宛大公国的斯摩棱斯克,虽然瓦西里三世战败于奥尔沙会战但仍控制住斯摩棱斯克。雅罗斯拉夫尔和罗斯托夫自己的法律被废除,只是在服从莫斯科大公的前提下保留一点自治权。至此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其疆域北达白海,南抵奥卡河,西及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拉尔山脉。东北罗斯和西北罗斯广大地域的统一向集权化的行政管理制度迈出第一步,年伊凡三世颁布推行于全罗斯的法典,在各地和各城市任命大公的地方长官。从此莫斯科大公国的地位完全改变,过去它只是东北罗斯许多公国的一个,现在变成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莫斯科大公权力也改变了,过去只是几个平等王公中的最有权势的一个,他成了整个俄罗斯惟一的君主,其他王公都为他来服务、成为他的臣民。

莫斯科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重大的转变,俄罗斯从此开始一种新的政治统治方式,但此时的俄罗斯尚处于封建制阶段,未形成完善的中央集权体制。俄罗斯之所以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原因是罗斯东正教会作为一个统一组织,即使在封建分裂时期都一直是罗斯共同体思想的体现者,因而也是俄罗斯国家统一的坚决拥护者。从年起罗斯主教常驻莫斯科并成为传统,这样罗斯东正教会就成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心理和精神支柱。最主要的是金帐汗国对罗斯长期实行野蛮统治的反作用,为摆脱金帐汗国的统治的俄罗斯需要集中全部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俄罗斯民族要形成高度的向心力、凝聚力。在与蒙古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俄罗斯人的领导者莫斯科大公也接受东方蒙古人在政治制度、军事行政组织、人民普遍纳税服役、尤其是关于王权无限的教诲,从而才拥有建立专制国家的种种手段和武器,到伊凡四世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建设开始起步,俄罗斯国家开始走向中央集权。

(五)伊凡四世于年加冕称沙皇,改莫斯科大公国为俄罗斯沙皇国,从此开始对外扩张政策。伊凡四世得到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后于年设立特别会议,编纂新法典,改革地方和中央的政治、行政、经济、军事,尤其是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走向强大。伊凡四世打破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权力很小,受领主们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军事强大后俄罗斯沙皇国开始对外扩张,伊凡四在—年的远征中灭亡喀山汗国,年阿斯特拉罕汗国被俄罗斯吞并,年西伯利亚汗国也臣服于俄罗斯,然后伊凡四世使大诺盖汗国臣服于俄罗斯。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开始成为多民族国家,年粉碎克里木汗国和灭掉喀山汗国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从此以后俄罗斯力量强于蒙古人的力量,攻灭喀山改变俄罗斯人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对比。粉碎克里木意义重大,克里木汗国当时是奥斯曼之鞭,当时奥斯曼帝国前进侵略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东欧大陆,而粉碎克里木汗国使奥斯曼帝国统治俄罗斯及东欧再也不可能,也俄罗斯打开通往西伯利亚的道路。

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自留里克王朝起首都为莫斯科,国号称俄罗斯沙皇国。伊凡四世之子费多尔无子,死后留里克王朝绝嗣。全俄缙绅会议推举戈东诺夫为俄罗斯沙皇,他继承伊凡雷帝遗志停止与波兰的战争,在北方向瑞典发动战争,扩大波罗的海出海口。向东继续侵略西伯利亚汗国,南方与克里米亚汗国交战,修建一系列要塞城市。伊凡四世在位时期也推进俄罗斯农奴化进程,规定如果一个自由人为他人工作满六个月以上就沦为这个人的奴仆。还公布逃亡农奴的追捕期限为五年,因此在位末期俄罗斯不断发生农奴起义。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世纪中期地处欧洲东部的东正教国家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

(六)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宣布立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开始。俄罗斯开始只是一个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国,其帝国的地位并不被欧洲承认。彼得大帝成为沙皇后开始他为了保护南方的国界而开始对抗信奉伊斯兰教的鞑靼和奥斯曼帝国,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彼得大帝开始到欧洲寻找盟友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拜访勃兰登堡、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年8月彼得大帝正式亲政,彼得大帝是从改变生活习俗开始进行改革的。为使俄罗斯人在外表上更像西欧人,他在回国后的第二天亲手剪掉前来觐见他的大贵族们的长胡须,不久又宣布这是全国臣民应尽的义务。彼得大帝还废除俄罗斯长期以来使用的历法,自年1月1日起改用欧洲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彼得大帝从西欧引进许多文化成分,其中最突出的是发展俄罗斯的教育事业,他亲自聘请几名英国教授到俄罗斯办学和执教,年1月彼得大帝在莫斯科建立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所世俗学校——数学航海学校,此后彼得大帝又创办许多学校。彼得大帝认为金钱是进行战争的命脉,他从西欧回国后立即按照英国的经验进行币制改革,自年起开始在俄罗斯流通新币。他还巧立名目,在短短几年内使各种捐税成倍增加。大北方战争开始后俄罗斯在年11月19日进行的纳尔瓦战役中一败涂地,这迫使彼得大帝加紧进行加强俄罗斯军事实力方面的改革。

彼得大帝

为了增加与西方交流的机会和寻找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大帝在年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并对当时欧洲最强国家之一的瑞典宣战。在芬兰湾的纳尔瓦瑞典军证明俄军完全不是自己的对手,幸运的是瑞典在这时陷入波兰王位的争夺当中,在这喘息的时间彼得大帝建立一支新式西方化的军队。彼得大帝加紧招募新兵,并且仿照西方国家的模式实行义务兵役制。彼得大帝还在英国人的参与下开始筹建波罗的海舰队,他不仅在国内造船,还多次指示驻英大使在英国买船。当两支军队在年在波尔塔瓦再度相遇时俄军击败瑞典军。17世纪90年代末探险家约翰·帕特库尔通过《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条约》成功将俄罗斯、丹麦和萨克森结成联盟,三国于是于年发动俄罗斯北部战役。经过—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从瑞典王国得到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随着瑞典在大北方战争中失败,哈米纳条约在年9月的签订,芬兰作为一个自治大公国并入俄罗斯。彼得大帝作为一个立宪君主,通过沙皇政府和芬兰当地的参议院来控制芬兰大公国,牢牢地掌握着任免权。年后彼得大帝迁都至圣彼得堡以窥视欧洲大陆。年沙皇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按俄罗斯和世界主流学派观点俄罗斯沙皇国是年—年间俄罗斯的国号,而年彼得大帝在与瑞典的大北方战争胜利后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的皇帝”的头衔,从此以后的俄罗斯正式国号为“俄罗斯帝国”,“俄罗斯的沙皇(凯撒)”的称号也变成“俄罗斯的皇帝”。

(七)年6月叶卡捷琳娜大帝通过宫廷政变推翻自己昏庸无能的丈夫彼得三世,登上女皇的宝座。叶卡捷琳娜大帝原名为索菲亚·腓特烈·奥古斯特,是出生于德国没落贵族家庭的公主,年被选为俄罗斯沙皇彼得三世的妻子,之后成为俄罗斯的皇后。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期间农奴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自行瓦解除大贵族和大地主阶层,国内大多数人都呼吁废除农奴制。叶卡捷琳娜大帝也深知农奴制对于俄罗斯社会发展的阻碍,但是她不仅没有废除农奴制,反而还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巩固农奴制度,甚至把农奴制扩展到乌克兰、顿河、伏尔加河流域以及南方各省,使得俄罗斯贵族的领地不断扩大导致农奴不断增加。她还颁布《赐予俄国整个贵族阶层自由》诏书,不仅免除他们的服役责任,让他们直接继承世袭土地,还给他们处置农民的无限权力,甚至可以把农奴当做物品随意买卖。年俄罗斯爆发普加乔夫起义,由于不堪大贵族和大地主的压迫导致广大农民、市民下层群众、矿工和部分哥萨克在普加乔夫的领导下爆发革命,他们反对地主和农奴制,但确认沙皇是好沙皇,没有提出反对沙皇的口号。起义使得叶卡捷琳娜大帝十分恐慌,她派出重兵镇压起义并且非常残酷地将起义领导者普加乔夫、佩尔菲利耶夫等人处以极刑,并将几千名起义官兵流放到西伯利亚。

叶卡捷琳娜大帝

年地跨欧亚非三洲和黑海东地中海沿岸地区并称霸数个世纪已久的伊斯兰教封建神权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爆发俄土战争,在年以《凯纳甲湖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根据这个条约俄罗斯帝国取得原属于奥斯曼帝国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而叶卡捷琳娜在年吞并克里米亚汗国。年俄土战争再次爆发,年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帝国将势力伸入奥斯曼帝国属下的巴尔干半岛,虽然奥斯曼帝国的势力没有被俄罗斯帝国完全赶出地处欧洲东南部地区的巴尔干半岛,但已不再是俄罗斯帝国的严重威胁。在西方俄俄罗斯帝国趁波兰国势日虚之际,与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

乌格拉河对峙

(一)在占领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后伊凡三世又开启对内部贵族的打压和清洗,除了没收死去兄长的封地,还将其他几位兄弟的权力也大位压缩。同时国内的波雅尔贵族也因为感到大权旁落而陷入不满,但俄罗斯传统社会的封建力量较为薄弱,大公本人也非常明智的推行联合教会政策,让自己在内部斗争中保持优势。最后少数控制诺夫哥罗德的不满者掀起叛乱,也被大公的亲兵给迅速弹压。波雅尔是10—17世纪古罗斯和俄罗斯大土地占有者,拥有世袭领地的大封建主阶层。9—10世纪由东方斯拉夫部落王公亲兵首领演变而来,他们住在宫廷中为大公侍从,主要担任总揽大公经济的执事,始有“波雅尔”之称。作为大公附庸必须在大公的军队中服役,但享有离开原主人另寻新主人的权利,对自己的世袭领地拥有完全的统治权,并有自己的附庸。此时的金帐汗国也刚刚从内乱中稍稍平息过来,作为获胜者的阿合马汗需要像所有的成功前任那样重申汗国威权,尤其是地区内占比最多的东正教斯拉夫人口,是提供汗国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如果统治者连俄罗斯人都不能控制就没法维持收支平衡,更不能靠权势压制其他部落的领袖,因此阿合马派使节要求伊凡恢复向金帐汗国纳贡,等到对方将国书当众撕毁便立刻动员起庞大的军队进行惩戒打击。年5月蒙古人动员大军的消息传到莫斯科,伊凡三世却忙着和自己的兄弟争吵。在否决投降派跑路提议后他还是让人将国库逐步转移出城,并疏散部分居民。此外少量军队开始奉命南下准备在具有边界性质的乌格拉河沿线进行监视,但要让公国的所有武装力量动员起来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在得不到国内所有贵族支持的情况下这项工作也显得困难重重。

(二)作为预防措施的另有2支部队被分别派往南部与东方,前者的任务是监视克里米亚半岛,预防当地的鞑靼骑兵加入金帐阵营,后者则需要劫掠阿合马汗的领地,分散蒙古领主们的注意力。在两支小分队的干扰下阿合马汗的动员速度也受到延缓,为了能够一战拿下莫斯科,他从依然认可自己威权的伏尔加河流域、南西伯利亚与高加索山区招募军队,其数量超过5万(包括辅兵),并被莫斯科人称为该世纪最大的蒙古大军。作为代价的蒙古人不仅需要大量时间集结,在行军速度与隐蔽性方面也没有优势。更要命的是大部分地方首领加入是为了能分到战利品,他们为大汗的雄心壮志而耗费个人资产,并从自己的畜群中抽出大量牛羊作为军粮。若最后的结局不能如愿,怨恨就将全部全部发泄到阿合马头上。年9月超过半数的莫斯科军队已在乌格拉河沿岸集中,伊凡三世也亲临前线进行视察。由于阿合马的部队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移动让守军很难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但无论蒙古人如何转进都需要越过水域宽阔的乌格拉河,因此俄罗斯人也在北岸定期转换营地,并确保对方的主力没有脱离自己的视野。最后还是金帐军队首先支持不住,开始扎营并进行休整。莫斯科人也如法炮制,为自己建立相对稳固的阵地。伊凡更是忙里抽闲回到都城,与包括自己兄弟在内的反对者达成临时协议,再将更多人马派往前线。

历史上的蒙古人往往不害怕河流阻隔自己的进攻线路,南征北战的骑兵大军不止一次的突然翻越将严阵以待的对手防线瓦解,这也是蒙古帝国得以在世界各地称雄的原因之一。但在15世纪的欧洲边缘蒙古人的这个传统优势还是难以为继,这到不是他们自己的军事水准有多大退步,而是武器技术进步给莫斯科军队以更强的抵抗实力。10月8日金帐军队终于不能忍受继续等待,催促着阿哈马汗下令发起渡河强袭。首支骑兵部队在下午1点策马踏入水中,艰难的尝试越过宽广的乌格拉河,同时还有数个分队也从提前侦测到的浅湾和渡口行动,准备在长达5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出击,包围数量远不如自己的莫斯科人。伊凡三世的军队却不像过去的欧洲军队那样被动,应征召赶来助战的波耶尔贵族有着类似蒙古人的骑兵战术与习惯,他们也分散巡弋在各个附近的渡口,很容易就察觉到金帐骑兵的风吹草动。大公的直属部队也不乏炮兵,在提前构筑好的野战工事背后释放枪炮,加上普通封建士兵也拥有大量弓弩,构成让渡河者难以招架的防御火网。蒙古人甚至恐怖地发现莫斯科炮兵完全可以将加长射程,将炮弹打到河对岸的阵列当中,只是由于早期射石炮的精准度不高才没有让金帐军队遭受多少损失。

莫斯科骑兵

(三)虽然受南方的意大利人影响不少蒙古城镇也有列装火药武器,但数量始终较少也没有被将领尝试用于野外决战,骑兵们就只能哀叹自己的复合弓射程太短,无法同莫斯科步兵形成有效对射。阿合马汗面对重大挫败不得不将大军向南后撤2公里,做出一副准备回程的架势。实质不过是想进行大范围机动,寻找莫斯科人没有设防的地段渡河。然而这个举动也很快被四处探测的俄罗斯侦察兵发现,每当金帐军队准备渡河时波耶尔贵族就会带着麾下的封地武装赶到,随着新渡口遭到封锁,蒙古骑兵也就知趣地留在乌格拉河南岸。晚些时候阿合马汗开始派人同伊凡进行谈判,但除了完全对立的诉求和虚张声势的恐吓,双方都不能说服敌军放弃武力对抗。于是原本计划中的速战速决就成为两军间的无止境拉锯,阿合马汗甚至希望引诱莫斯科人渡河追击,但后者始终不为所动。进入11月后无论伊凡三世还是阿合马都对局势的走向感到忧心忡忡,由于莫斯科军队规模较小,所以只能依靠河岸回避自己的数量劣势。然而若是河水在马上开始的冬季结冻,蒙古人就可以直接从冰面发起进攻,分散在数个渡河的守军将面临被各自分割包围的不利局面。但金帐汗国也有自己的困难。战场距离他们各自的基地较远,以至于补给线更长而运输效率更低,大大超过地区承载能力的军队规模,又因多数是骑兵而更加剧后勤压力。当随军带来的口粮和羊群即将耗尽,所有领主的部队都陷入士气低沉。

(四)最终伊凡三世为了万无一失而撤出河岸阵地将全军集中到东北方驻守,新的营地距离莫斯科城更近,还能监视通往都城的所有主干道。如果阿合马汗在蒙古人过去非常喜爱的冬季北上,将无法绕开守军的阻击。但金帐军队的后勤和凝聚力已因为对峙而消磨殆尽,许多封臣都不愿意继续为大汗服役,阿合马自己也对能否战胜有不少火器的军队感到疑虑。11月8日权衡再三的金帐大汗正式下令撤军,作为补偿他带人劫掠河岸以南的俄罗斯村庄,并波及附近的立陶宛边境地区。然而这个决策不仅使蒙古势力丧失对俄罗斯的多年宗主权,也让阿哈马自己的威权受到无可挽回的质疑。蒙古人的撤退被看作是莫斯科公国的胜利,伊凡三世和他的军队返回莫斯科庆祝。年1月6日当阿黑麻汗准备卷土重来时被其附庸西伯利亚汗国的昔班家族伊巴克汗所刺杀,此后金帐汗国开始分崩离析。年克里米亚汗国摧毁金帐汗国首都,从而消除俄罗斯和克里米亚之间的缓冲区。在俄罗斯民族历史上阿黑麻汗撤退被看作所谓的“鞑靼之轭”的结束,至于获胜的莫斯科距离真正的强国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摸索。

楚德湖战役

(一)作为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国家之一,中世纪的诺夫哥罗德公国显示出极为不同的面貌。当时的绝大多数罗斯人国家都采用封建制度,形成一个个独立的世袭公国。以航海和贸易著称的诺夫哥罗德人却采用共和政体,建立自己的共和国,国家的执掌者是通过公民选举的议会后再由议会选举国家领袖。随着国力的不断壮大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也成功地将其影响力扩展至从涅瓦河到阿尔汉格尔斯克之间的广阔地域,共和国的势力在这个被认为自古更适合集权的国度兴盛一时。

鼎盛时期的诺夫哥罗德

在诺夫哥罗德的西面德意志人组建的十字军骑士团则是一个可怕武装修士组织,加入骑士团的人发誓一生效忠上帝并弘扬天主教信仰,不过他们也对土地和黄金有永无止境的追求。13世纪时德意志人的两大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和宝剑骑士团开始大举东进并取得极大的成功,条顿骑士团征服普鲁士,宝剑骑士团将爱沙尼亚和利沃尼亚吞并。

随着骑士团国家的边界不断东扩,波罗的海最东端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开始成为骑士团的下一个目标,1年利沃尼亚宝剑骑士团在距离诺夫哥罗德城30公里的地方建立一座要塞,对于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而言这无疑对自己的国土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条顿骑士团

(二)1—年德意志十字军骑士以及丹麦和瑞典的封建主乘罗斯抗击蒙古拔都汗军队遭到削弱之机加紧侵略罗斯西北部的领土,1年瑞典军队企图夺取涅瓦河口,但被罗斯军队击败。与此同时立窝尼亚骑士团十字军骑士侵入普斯科夫公国,夺取伊兹博尔斯克并围攻普斯科夫,因贵族和特韦尔季拉·伊万科维奇将军叛变导致普斯科夫陷落,德意志骑士在普斯科夫及其郊区建立起残酷的恐怖统治后继续进军诺夫哥罗德公国。1年德意志骑土占领科波里耶村并就地筑起要塞,他们凭借要塞残酷掠夺居民并洗劫罗斯村庄,铁蹄所至直达诺夫哥罗德郊区。十字军骑士企图夺取罗斯的卡累利阿和涅瓦河沿岸领土,诺夫哥罗德人奋起反抗侵略军,但这一斗争最初是自发的。当时统治诺夫哥罗德公国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公在涅瓦河击败瑞军后,因同畏惧其权力增大的诺夫哥罗德贵族发生争执而离开诺夫哥罗德,迁往佩列亚斯拉夫利定居。但嗣后根据诺夫哥罗德市民会议请求自己重返诺夫哥罗德治理公国,并于年率领诺夫哥罗德人、拉多加人、伊若尔人和卡累利阿人联军将骑士团逐出科波里耶。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的几个团前来归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众向伊兹博尔斯克和普斯科夫推进,他奋勇强攻连克两城。收复普斯科夫公国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保障罗斯西北边境安全,率军进入骑士团领地作战。骑士团获悉后立即在杰尔普特主教管辖区聚集一支庞大军队前往迎击罗斯军队,诺夫哥罗德的多马什·特韦尔季斯拉维奇和特维尔公国的克尔别特将军率部侦察,在哈马斯特村附近与骑士军兵力众多的先头部队遭遇,在交战中被击败,多马什·特韦尔季斯拉维奇阵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得知十字军骑士正取捷径经楚德湖向诺夫哥罗德开进,遂率部转而向乌兹缅(连接楚德湖和普斯科夫湖的乔普洛耶湖蜂腰部)疾进,渡到楚德湖东岸后他把所部配置在沃罗尼卡缅岛附近准备阻击敌军。

(二)年春季双方在楚德湖的冰面上爆发决战,那个春天有一股寒流在波罗的海以东久久徘徊,此时楚德湖上坚硬的冰层仍未融化,这片开阔的湖面也成为双方驰骋厮杀的战场。骑士团与诺夫哥罗德人分别在楚德湖左右两侧扎下营地,以白底红剑旗帜为标志的骑士团在湖的左岸扎营,他们有1.2万军队,其中包括名骑士和名步兵。以白底双熊旗帜为标志的诺夫哥罗德人则在湖的右岸扎营,他们有1.7万军队,其中包括名有甲骑兵、名无甲骑兵和1万名各类步兵。从账面上看诺夫哥罗德军队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战争的胜负并不取决于人数的多寡。精锐的德意志骑士是骑士团军队的核心力量,他们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加之信仰狂热士气坚定,在东征途中曾击败过不计其数的异教徒。骑士团的步兵队伍则由雇佣兵组成,这些职业军人装备精良,配有锁子甲、筝型盾、长矛和十字弓等。但他们也有弱点,虽然装备精良,熟悉作战那一套,却也有着反复无常的毛病。若战斗顺风顺水他们自然能乘胜杀敌,但若是战斗僵持或落入下风他们则很可能见风使舵,跑得比谁都快。所以骑士团的战略往往是用精锐骑士先撕开对手的阵形,随后步兵跟进扩大和巩固战果,最后彻底打垮对手。相较于军队来源较为单一的骑士团,表面上都来自俄罗斯境内的诺夫哥罗德军队反而更加五花八门,除了罗斯人外芬兰人、拉多加人、卡累利阿人、蒙古人等民族也加入抵抗骑士团的军队。诺夫哥罗德军队的核心是名有甲骑兵,主要由诺夫哥罗德属下的封建采邑提供。共和国各城市的市民和城乡结合部的富裕自耕农们组成名重步兵。此外还有名装备标枪和北欧长弓的冰原猎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还雇佣一些自由骑兵与鞑靼轻骑。论军队素质诺夫哥罗德人并不占优,甚至大部分装备粗劣、缺乏训练,但他们是为捍卫国家和信仰而战,有着极为高涨的士气,而非为掠夺黄金和土地而战。

13世纪的俄罗斯骑兵

(三)大敌当前下诺夫哥罗德军决定先发制人,精明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对楚德湖的地形和骑士团的战法都非常了解,他注意到在湖东岸有一座温泉小岛属于兵家必争之地。此时骑士团由于不熟地形并未意识到这座小岛的重要地位,加上他们远道而来、人困马乏,统帅便让全军在左岸休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则趁敌军休整之际驱使同样疲惫的诺夫哥罗德人先抢占这个战略要地,待骑士团的斥候将诺夫哥罗德军的动向和温泉岛的情况反馈给己方统帅时为时晚矣,牢牢控制小岛的诺夫哥罗德军已占得先机。得知此事后的骑士团主帅多帕特的赫尔曼怒不可遏,立即强令原本在休息的部下发动进攻,骑士团摆出他们惯用的楔形阵,精锐的骑士一马当先,雇佣步兵则负责掩护骑士的两翼。亚历山大见状后则将全军排成T型阵。有甲骑兵居左,重步兵居右,轻步兵居中。此外他还将无甲骑兵布置在第一线,打算让他们消耗骑士团的战力,他本人则和少量精锐一起位于第三线位置担任总预备队。布阵完毕后德意志骑士立刻发起冲锋,他们身着重甲、手持骑枪,肩上的白色披风猎猎飘扬,宛如白色死神一般攻向诺夫哥罗德军,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景象也令中军后方的亚历山大与罗斯贵族们感到不安。德意志骑士的第一波冲锋也确实给诺夫哥罗德军造成极大损失,部署在阵线最前方的无甲骑兵几乎还手之力,他们仅仅发起几轮齐射后便陷入与德意志骑士的肉搏战中,场面旋即成一边倒的大屠杀。当蒙古人和自由骑手的队伍被冲的七零八落后,擅长近战的德意志骑士便开始挥舞重剑,大肆屠杀溃逃的无甲骑兵们,令他们损失惨重。

(四)尽管如此但亚历山大仍然实现延缓德意志骑士前进步伐和消耗敌军体力的目标,当敌人在前方玩着真人版的骑马与砍杀游戏时亚历山大敦促自己的步兵在阵前挖出一条浅壕,还在湿软的土地上插上尖锐的木桩。经过短暂的交锋后几乎毫发无损的德意志骑士已经摧毁诺夫哥罗德军的无甲骑兵,随后他们在侍从帮助下拿起新的骑枪,准备对龟缩在壕沟后方的轻步兵们发起第二次冲锋。骑士们坚信自己的第二波冲锋足以彻底击溃诺夫哥罗德中军并活捉敌酋亚历山大,但他们本身也已经距离掩护的两翼步兵队伍太远。眼见敌军到来的诺夫哥罗德轻步兵开始发出低沉的战吼,手中挥舞的兵器也发出耀眼的寒光,他们虽然从未与骑士对战但毫不畏惧的士兵们已经跃跃欲试,若不是贵族军官的约束只怕他们早就冲出阵地发起进攻。等到德意志骑士们进入弓箭射程后亚历山大便毫不犹豫地下达全体射击的命令,在弓箭手们的齐射下一些德意志骑士或中箭身亡,或在中箭落马后被身后的同伴践踏致死。骑士团统帅赫尔曼为避免损失增加便下令骑士们全速冲刺,还未等诺夫哥罗德人的弓箭手进行第三轮齐射是他们就已成功逼近壕沟边缘,前赴后继地填平阻碍他们的壕沟。然而穿越壕沟的骑士又受到木桩的阻挡,于是他们开始下马步战,试图用剑破坏木桩。木桩另一侧的诺夫哥罗德人自然不会允许骑士破坏自己的阵地,手持兵器的诺夫哥罗德步兵也蜂拥而上勇敢地与骑士近距离火拼。但下马步战的德意志骑士们仍然难以抵挡,诺夫哥罗德步兵损伤惨重。

中世纪的俄罗斯步兵

(五)正当中军激战正酣时诺夫哥罗德军两翼的有甲骑兵和重步兵发起钳形攻势,配合中军开始将孤军深入的德意志骑士包围起来,骑士们到这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三面受敌。面对不断围攻的诺夫哥罗德人骑士们也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就这样诺夫哥罗德人逐渐缩紧包围圈将德意志骑士挤压在一块狭小的冰面上,令他们陷入动弹不得的境地,身陷重围又无法发挥冲击力优势的德意志骑士们开始惊慌失措,生怕自己被潮水一般的敌军淹没。冰面由于不堪重负突然破裂让许多德意志骑士连人带马地落入水中,冻死和溺死者难以计数。看到己方的精锐骑士溃败的场面后尚未参战的骑士团雇佣步兵开始溃逃,混乱之中诺夫哥罗德人获得楚德湖之战的胜利。通过这场重要胜利诺夫哥罗德成功捍卫自己的共和国体制与东正教信仰,德意志十字军在此后年内都止步于涅瓦河口,不再对罗斯地区构成威胁。在楚德湖战役年后吞并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俄罗斯开始向西进军,将国界线反推至普鲁士地区。楚德湖战役被视为极为重要的战役,尤其对俄罗斯史学家更是如此。十字军的失败让他们不能重新攻占普斯科夫,这可是他们东路十字军的关键。诺夫哥罗德成功保卫东正教,德意志十字军未能再对东方构成威胁,亚历山大在年被俄罗斯东正教会升格为圣人。楚德湖大捷具有历史意义,它遏止德意志侵略者为征服罗斯领土并使其殖民化而进行侵犯,在许多年内保障罗斯领土西部边境的安全。年立窝尼亚骑士团求和,双方以交换战俘和骑士团不再继续东侵为条件缔结和约。在冰上激战影响下立陶宛和北方沿海地区各族人民反对十字军骑士的斗争进一步得到加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去世后被俄罗斯教会尊奉为圣人,俄罗斯人民一直没有忘记这位优秀的统帅。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政府颂命令设立以亚历山大的姓名命名的勋章,以奖励那些战功卓著的军官。

俄瑞战争

(一)~年立窝尼亚战争期间瑞典站在反俄一方,于年6月出兵占领爱斯特兰(今爱沙尼亚北部),~年又占领科列拉、纳尔瓦、伊万哥罗德、雅姆和科波里耶。年8月俄瑞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俄罗斯在芬兰湾南岸仅保留涅瓦河口一小块土地,其余全部划归瑞典。年俄罗斯沙皇费多尔一世为夺取瑞典控制的爱斯特兰地区派兵西进,俄军直指纳尔瓦,击溃那里的2万瑞军,随后围攻该城并分兵攻掠爱斯特兰。瑞典被迫同俄罗斯帝国谈判,签订为期一年的停战协定,承认俄罗斯帝国对该地区若干城镇的控制权。一年后瑞典国王约翰三世决心夺回被割让的城镇导致战事再起,年双方议和,瑞典仍占纳尔瓦,但将雅姆、伊万哥罗德、科列拉和科波里耶归还俄罗斯帝国。年瑞典利用俄罗斯混乱时期的动荡局势于年出兵攻占伊万哥罗德、雅姆等地,次年进占诺夫哥罗德。俄军实施反击,企图夺回失地但遭惨败。瑞典军乘胜进军莫斯科,于年围攻设防坚固的普斯科夫要塞,但久攻不克后被迫撤退并开始和谈。瑞典为准备参加三十年战争同意与俄罗斯举行和谈,年1月俄瑞双方签订《斯托尔博沃条约》,根据条约瑞典同意把诺夫哥罗德等地归还俄罗斯,放弃对俄罗斯皇位的要求。但是科列拉、伊凡哥罗德、雅姆、科波利耶和奥列舍克等地仍归瑞典,这样俄罗斯又重新丧失波罗的海出海口。俄罗斯政府还应向瑞典缴纳2万卢布的赔款,两国商人可以在彼此商定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但是禁止瑞典商人经俄罗斯前往波斯和东方,俄罗斯商人则不准经过瑞典前往西欧诸国。

(二)年7月俄罗斯利用瑞典与波兰交战之机企图夺取失地,向立窝尼亚(今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大部)发起进攻,连克若干城镇和要塞,8月底包围里加。守城的瑞军在援军配合下实施反包围,俄军损失2万人后被迫撤退。然后瑞军加强防御,于年再次粉碎俄军进攻。年俄罗斯被迫签订《卡尔迪斯和约》,该条约重申年俄瑞订立的《斯托尔波沃和约》,瑞典将诺夫哥罗德和瑞典在俄罗斯北部的占领地区归还俄罗斯,俄罗斯允许瑞典保留卡累利阿和英格里亚,放弃《瓦利耶萨里停战协定》中划归俄罗斯的领土。该条约正式结束—年的俄瑞战争,虽未满足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领土要求,但俄罗斯得以全力与波兰进行战争。~年北方战争中,俄瑞力量对比发生根本转变,俄罗斯夺取大片领土,获得进入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年8月瑞典在法国支持下为夺回失地再次挑起战争。俄军首先发动进攻,于9月3日在芬兰的维利曼斯特兰德大败瑞军。翌年俄军再次侵入芬兰,击败瑞军主力,9月24日1.7万瑞军在赫尔辛福斯投降。年8月18日双方签订《奥布和约》,瑞典进一步丧失在芬兰的领地。和约签订时俄罗斯已经在军事上取得绝对优势,占领大部分的芬兰。俄罗斯军方希望能够将原有的俄瑞边界向北推移,以减少圣彼得堡受到的威胁。而当时俄罗斯主政的莱斯托克伯爵则主张将芬兰还给瑞典,以换取瑞典立其叔荷尔斯泰因的阿道夫·弗雷德里克为王储。俄罗斯沙皇伊丽莎白一世支持后者的要求,因为阿道夫·弗雷德里克之兄原为自己未婚夫。最后俄罗斯内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要求瑞典将基米河以东的所有领土割让给俄罗斯,并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为王储。瑞典接受这一条件,但提出该条约的内容会导致与荷尔斯泰因为敌的丹麦对其不满,俄罗斯因而派出波罗的海舰队前往斯德哥尔摩以防止丹麦可能的进攻。

(三)年7月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乘~年俄土战争之机出兵进攻俄属芬兰,初期瑞典失利,陆军进至斯瓦泰波尔要塞受阻,海军在戈格兰海战中受挫。当初瑞典舰队奉命摧毁俄罗斯舰队,并将其残部围困在喀琅施塔得,然后遣送2万名登陆兵在奥拉宁包姆地区或红山炮台附近上陆以夺取圣彼得堡。7月6日晨格雷格海军上将指挥的俄罗斯分舰队(战列舰17艘、巡航舰8艘、其它舰船7艘)在戈格兰岛以西海区发现瑞典分舰队(战列舰16艘、巡航舰12艘、其它舰船6艘)后向敌人接近,17时俄罗斯分舰队前卫接近瑞典军舰并展开战斗,双方主力很快也投入战斗。实际上俄方参战的只有17艘战列舰,巡航舰和其它军舰部署在战线后面,瑞方参战的有16艘战列舰和7艘大型巡航舰。双方分舰队都按线式战术规则作战,交战中格雷格的旗舰“罗斯基斯拉夫”号重创并俘获瑞典海军中将的旗舰“古斯塔夫亲王”号,其他瑞典军舰敌不住俄罗斯军舰的炮火后开始撤出战斗,俄罗斯战列舰“弗拉季斯拉夫”号因操纵失灵而被俘。黄昏来临时战斗停止,瑞典军舰撤至斯维亚堡,并被俄罗斯舰队封锁在该地。翌年俄军反攻,86艘俄军战舰在斯文斯克松德峡湾重创瑞典军的62艘战舰,此战瑞典舰队损失33艘战船,而俄罗斯舰队损失轻微。年春古斯塔夫三世亲临前线指挥芬兰战役,随后率军东进但受阻于维堡。

(四)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率瑞典舰队在红山炮台附近一战失利,此后从5月26日起被俄罗斯舰队封锁在维堡湾。俄罗斯舰队的主力(奇恰戈夫海军上将的分舰队,战列舰18艘、巡航舰7艘以及其他舰只)与瑞典舰队的主力(卡尔·南曼兰海军元帅的分舰队,战列舰19艘,巡航舰12艘,辅助船7艘)对峙,瓦利申海军少将的中队(战列舰5艘,攻坚舰1艘)、哈内科夫海军少将的中队(巡航舰3艘)和克罗温海军中校的中队(巡航舰3艘,辅助船2艘)封锁北航道,列日涅夫少将的中队(战列舰4艘,巡航舰1艘,攻坚舰1艘)封闭东南海口,科兹利亚尼诺夫海军中将的桨船舰队(桡桨船52艘)位于维堡湾北部。6月21日纳索·济根海军中将率俄罗斯桨船舰队(战列舰3艘,巡航舰2艘,桡桨船艘)从喀琅施塔得出航,封闭最后一个东海口。6月21日夜间纳索·济根的舰队对比约尔克海峡内的瑞典桨船舰队实施攻击,经过5小时战斗击沉和俘虏敌船各2艘,迫使瑞典舰队撤至比斯科普斯岛的后面。6月22日晨瑞典舰队企图借助东风从北航道突围,7时30分瑞典舰队向波瓦利申中队和哈内科夫中队发起攻击,瑞典舰队主力突围成功驶向斯维亚堡。俄罗斯舰队对瑞军未能及时组织追击,而且追击很不坚决。尽管如此但俄罗斯海军还是在戈格兰岛海区俘获海军少将的“索菲娅·马格达利娜”号旗舰,在斯维亚堡附近俘获“雷特维桑”号战列舰。瑞典军共损失战列舰7艘、巡航舰3艘、其他舰船54艘,此战削弱瑞典舰队的实力,而俄罗斯舰队无一损失。

(五)7月祖德曼尼亚公爵指挥的瑞典舰队在斯文斯克松德峡湾中击败俄罗斯舰队,此战中俄军拥有艘大小战舰和1.4万人,瑞典海军拥有艘大小战舰和1.25万人,俄罗斯舰队袭击停泊在斯文斯克松德峡湾的瑞典舰队,瑞典战船开炮还击让俄罗斯舰队进攻受挫。最后在国王古斯塔夫三世指挥下瑞典舰队大败俄罗斯舰队,俄军损失53艘战船,伤亡人,而瑞典损失6艘小舰,伤亡人。此战扭转瑞典的不利局面,俄罗斯遂与瑞典谈判结束战争,恢复战前状况。此时俄罗斯的盟国丹麦进军瑞典西南部的西哥德兰地区并包围哥德堡,瑞典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被迫同丹麦签订停战协定。8月14日俄瑞签订《韦雷尔和约》,确认两国战前边界不变。依约保持战前两国边界线,瑞每年可免税从芬兰湾和波罗的海港口购买总额为5万卢布的粮食。该约巩固俄罗斯的国际地位,瑞典夺回失地的战争目的未能达到。年2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利用法俄结盟之机,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拒绝退出反法联盟为由派兵2.4万人入侵瑞属芬兰,俄军占奥兰群岛和哥得兰岛,至年底瑞军被迫撤出芬兰。年3月俄军兵分三路进攻瑞典本土,威胁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被迫议和。9月17日双方签订《腓特烈港和约》,瑞典把芬兰和奥兰群岛割让给俄国。

俄波战争

(一)乌克兰早在14世纪后叶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联合后转归波兰,生活在第聂伯河下游草原地区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兰的逃亡农民和城市贫民,形成以捕鱼、狩猎、畜牧和农业为生的自由流民,它们号称哥萨克。哥萨克人为争取波兰王国的入册权,不断要求增加在册人员数,然而波兰政府由于财政匮乏无法满足要求,乌克兰哥萨克人起义连绵不断。年5月波兰爆发乌克兰民族大起义,起义领导人是赫梅利尼茨基,这次起义席卷乌克兰全境,11月起义扩大到白俄罗斯。波兰政府军与起义军经6年战争后已无力再战,双方于年12月18日在《兹博罗夫条约》基础上达成妥协,波兰政府允许乌克兰哥萨克建立自治的统领国,波军不得进入境内;在册哥萨克人数增至4万;恢复乌克兰的东正教教会;被赶走的波兰地主可以重返家园。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历代沙皇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随着俄国国内起义的平定和波兰新国王的继位,尤其是波兰和乌克兰已两败俱伤,俄罗斯遂着手兼并行动。年7月俄罗斯政府决定同意接受乌克兰加入俄罗斯,同年10月11日俄罗斯缙绅会议批准政府决定。

(二)年5月10万俄军在北线并分北、中、南三路向白俄罗斯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波军发动进攻,北路俄军从大卢基出发,连克涅维尔、波洛茨克、维捷布斯克。中路俄军从维雅兹马出发,7月攻克多罗戈布日,9月攻克斯摩棱斯克。南路俄军从布良斯克出发,沿罗斯拉夫尔—奥尔沙-鲍里索夫-线向明斯克推进。年俄军与乌克兰哥萨克军协同作战,不仅收复俄罗斯西部的失地,而且占领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和部分立陶宛地区。—年冬季波兰-蒙古联军在南线向乌克兰发动反攻,波军与乌克兰哥萨克军发生激战,波军在莫吉廖夫获胜后进抵布沙直逼乌曼。年1月10日波兰-蒙古联军围攻乌曼但久攻不克,南线波军的胜利并不能扭转败局。年夏俄军在白俄罗斯-立陶宛战场进展顺利,连克明斯克、维尔纽斯、考纳斯和格罗德诺等重要城市,俄军收复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大部分土地。在乌克兰战场上俄罗斯-乌克兰哥萨克联军开始反攻,向西乌克兰推进,9月联军包围利沃夫。北路俄军占领卢布林,直抵维斯瓦河畔的下卡齐米日和普瓦维,波兰首都华沙受到威胁。年6月瑞典对波兰宣战,同时在波兰领土上和波罗的海海域采取军事行动,以阻止俄罗斯进入波罗的海。年9月8日和10月19日瑞典军队相继攻克华沙和克拉科夫,波兰国王杨·卡什米日逃往西里西亚。战局的变化迫使俄罗斯政府暂时停止对波兰的军事行动,加之俄罗斯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任务已基本实现,因此决定联合波兰对付瑞典。俄罗斯从年春开始与波兰政府谈判,俄波双方于年11月3日,在维尔纽斯附近的涅米扎签订停战协定,联手投入对瑞典的战争。

(三)年8月6日鲍·赫麦尔尼茨基病故,贵族出身的伊·维霍夫斯基接任乌克兰哥萨克统领。波兰在俄罗斯对瑞典作战的2年内获得喘息之机,之后波兰拒绝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重新并入俄罗斯版图。乌克兰哥萨克上层维霍夫斯基等人奉行亲波兰政策以图脱离俄罗斯,这一政策引起乌克兰哥萨克上层的分裂,于是乌克兰陷入内战。年6月维霍夫斯基的代表赴华沙同波兰政府谈判,9月16日波乌双方代表签订《加佳奇条约》,乌克兰以自治的“罗斯公国”名义加入波兰-立陶宛国家。《加佳奇条约》的签订引起一部分亲俄哥萨克上层和农民群众的反对,乌克兰再次爆发反维霍夫斯基的起义,起义领导人为伊·鲍贡和伊·西尔科。为避免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落入波兰或土耳其、克里木汗国之手,俄军及其支持下的哥萨克军向波军和维霍夫斯基的哥萨克军发起进攻,俄波之间重开战。年11月俄罗斯和瑞典签订停战协定,随后俄军在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向波军发起进攻。年4月俄军在乌克兰包围波军一部,但在6月失利。8月俄军主力从基辅出发,在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告捷,维霍夫斯基逃亡波兰。鲍·赫麦尔尼茨基之子尤里·赫麦尔尼茨基当选乌克兰哥萨克统领,俄罗斯取消乌克兰的自治地位。年5月3日波兰和瑞典在格但斯克附近的奥利瓦签订和约,恢复两国原先的边界,波兰重整旗鼓反击俄军进攻。同年6月25日波军在白俄罗斯大败俄军,10月8日波军再败俄军,俄军被迫退守波洛茨克和莫吉廖夫,同年12月波军相继收复维尔纽斯和格罗德诺。

(四)年9月波兰-蒙古联军在楚德诺夫围攻俄军,11月3日俄军由于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与此同时波兰迫使尤里·赫麦尔尼茨基宣布脱离俄罗斯效忠波兰,波军控制第聂伯河右岸的乌克兰。波军企图夺占俄军坚守的基辅,但始终未能奏效。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哥萨克不承认尤里·赫麦尔尼茨基,重选伊·勃柳霍维茨基为统领,乌克兰分成两部分。—年冬季波军向第聂伯河左岸的乌克兰发起进攻,俄波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双方先后在格卢霍夫和北诺夫哥罗德展开激战。—年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爆发一部分哥萨克和农民反对波兰和亲波统领的起义,但动摇不了新统领效忠波兰国王的政策。俄波之间长期的战争造成波兰国库枯竭,波兰无力再战。年1月30日俄波双方代表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安德鲁索沃签订停战协定,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以及斯摩棱斯克等省归属俄罗斯,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部归属波兰,俄波战争结束。俄波战争以乌克兰被两国瓜分告终,17世纪中叶爆发的乌克兰哥萨克起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俄罗斯和波兰都不允许乌克兰获得真正的独立。俄波13年的战争导致乌克兰一分为二,乌克兰人民遭受的民族压迫更为残酷。这次战争进一步改变两国力量的对比,波兰最终衰败下去,逐渐在欧洲大国政治中消退。俄罗斯力量迅速膨胀,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实力日益增长,等级君主制正在向君主专制制度过渡,沙皇专制制度日趋形成;商品货币经济打破地区界限,正在形成全俄市场;强大的军队和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都成为俄罗斯对外扩张和争夺欧洲霸权的重要基础。俄罗斯经过大北方战争(—年)后终于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18世纪末叶卡特琳娜大帝通过三次瓜分波兰实现吞并乌克兰的目标。

缙绅会议

(一)伊凡四世即位初期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王公和领主贵族(波雅尔)的割据势力还很强大,沙皇政权极不稳固。伊凡四世依靠服役贵族和城市市民镇压人民起义,同时不断同领主贵族展开斗争。为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以利于自己对全国的统治,年2月底伊凡四世在莫斯科召开有领主贵族、服役贵族、高级僧侣和政府高级官员等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编纂新法典以代替《年法典》(《伊凡三世法典》),并宣布实行旨在巩固皇权的改革。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缙绅会议”,即等级代表会议。《一四九七年法典》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第一部法典,依据《罗斯法典》、普斯科夫封建共和国及封建割据时代各封建公国的法律文献及法规、大公训令、习惯法等编成,确定诉讼程序和司法制度是法典的主要内容。规定总督法庭必须有城厢工商民和国有农民的上层代表人物参加,限制总督的司法权限。将谋叛、盗窃教产和诽谤视为最危险的犯罪,确立起严刑拷问的审讯制度和鞭笞示众的惩戒办法。缩小农民的自由迁徙权,规定农民易主时要向原主人缴纳易主金,易主的日期在全国统一定为每年只准在秋季“尤里耶夫日”(俄国旧历为11月26日)的前后各一周。该法典对消灭封建割据,实现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全俄法律起过重大作用。尤里耶夫日是东正教会每年春季(4月23日)和秋季(11月26日)纪念圣乔治的宗教节日,《伊凡三世法典》规定每年只限农民在秋季尤里耶夫日前一周和后一周可以离开原主人另寻新主人,但同时规定农民为此必须向原主人缴纳“易主金”,历史上称为“尤里耶夫日法令”。年《伊凡四世法典》中虽然重申《伊凡三世法典》中关于该日的规定,却增加农民迁徙时的易主金。至16世纪80年代进一步限制农民出走权,颁布临时性的“禁年令”,在禁年期间取消了农民在该日的迁徙权,《一六四九年法典》则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一切纳税居民的迁徙权利。

(二)禁年是16世纪80年代初俄国政府为保证小贵族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禁止农民自由迁徙的年份,年伊凡四世首次颁令宣布在禁年期间暂时停止执行年《伊凡四世法典》第八十八条保留的农民可以在尤里耶夫日离开原主人另寻新主人的权利,此后至90年代初只在政府的几份文告中有此规定并仅限于个别地区,费奥多尔·伊凡诺维奇统治时期于—年颁布的法令中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它的实施是俄国农民进一步农奴化的重要标志。缙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俄罗斯等级代表君主制的建立,后来凡遇国家大事均由贵族、僧侣、城市民众3个等级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讨论决定,贵族在会议上起着主导作用。会议的期限和议程由沙皇决定,除国家农民的代表偶尔参加会议外占人口大多数的契约农和债农均被排挤在外。17世纪上半期会议频繁召开,对巩固沙皇政权发挥重要作用。~年缙绅会议通过的《国民会议法典》表明沙皇政权的巩固,17世纪下半期俄罗斯处于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转变时期,缙绅会议很少召开。~年召开最后一次缙绅会议,通过同波兰缔结的《永久和平条约》。随着绝对君主制的建立,缙绅会议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永久和平条约》是波兰为争取俄罗斯加入反土同盟而于年5月6日同俄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依约《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所规定的俄波之间领土变更得到确认,波兰永久放弃基辅,为此得到14.6万卢布的补偿;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波兰立陶宛联邦内的东正教徒有信仰自由,俄罗斯有权成为他们的保护者。该条约调整俄波关系,俄罗斯得以全力对抗土耳其的威胁,并为北方战争中的俄波同盟奠定基础,同时欧洲反土同盟得以完全形成。

俄国农奴制度

(一)早在11~12世纪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年《伊凡三世法典》规定只有在晚秋的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农民才能由一个主人转到另一个主人,封建农奴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年伊凡四世为保证地主拥有劳动力实行禁年,剥夺农民在尤里节前后的出走权。~年沙皇政府在全国实行土地和户口登记,凡记入地主名下的农民便成为农奴,自由人只要替他人做工达6个月以上便沦为奴仆。年沙皇下诏规定地主有权追捕逃亡期未满5年的农民,农民更加牢固地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当时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3种,地主农民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逐步失去人身自由。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年颁布的法典规定地主追捕逃亡农民的期限从5年延长到15年,收容逃亡农民者要受罚款处分,窝藏逃亡农民者要被追究。年《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法律大全》还规定封建主在法庭上对自己的农民负全责,在领地内有权对农民进行判决、鞭笞、拷问和给他们戴上镣铐、锁链,除对沙皇的叛逆行为外农民不得告发自己的主人、地主破产时其债务要由农民偿还,地主有权干涉农民的财产、婚姻等家庭事务。从此农民完全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人身、财产和司法上绝对受地主支配,《法律大全》的颁布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二)18世纪农奴制进一步推广到顿河和东乌克兰地区,彼得大帝下诏对窝藏逃亡农民者处以死刑并没收其庄园,国家还设有专门从事搜寻逃亡农民的侦察队。年沙皇还授予地主将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权利,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农奴制发展到顶峰,她赐给贵族的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达80万。年地主获得将农民罚作苦役、进管制所的权利,年沙皇政府规定地主有权任意买卖、赠送、惩罚农民,把农民和土地分开出卖,甚至把同一家的农民分开出卖。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授予地主将农民送去充军的权利,年她颁布《御赐诏书》保证地主享有占有土地、农民以及免除人丁税、实行体罚等特权。农奴制的存在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由于农民状况的恶化导致生产率普遍下降。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许多地主为增加商品粮食的生产开始剥夺农民的份地,只付给农民口粮,逐渐破坏劳役制的基础。有些地主为增加收入把劳役租改为代役租,农民为支付代役租而去城里谋生。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某些富裕农民还力图用金钱赎取自由。封建农奴制日趋瓦解。为适应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沙皇政府从19世纪初便着手制定各种限制和废除农奴制的法案,年颁布《关于自由农》的法令允许地主根据自愿和赎卖的原则解放农民,~年白俄罗斯、立陶宛、西部乌克兰等地废除国有农民租佃国有土地和服劳役的制度。按照这些办法农民虽取得一部分权利,但仍未摆脱农奴制的依附关系。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以及农奴制危机加深和国内革命运动的发展,沙皇政府被迫于年废除农奴制度,但是农奴制残余继续保存下来,直到年十月革命后才被彻底消灭。

帝国政治架构

(一)根据欧洲王族家谱年鉴的记载俄罗斯帝国在年时实施的是普鲁士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个政体建立于年10月并作为过渡期和自成一格的政体,然而在这天以前俄国沙皇的权利是专制而且无限的。在十月宣言修法和第一帝国杜马开始后(年4月27日)专制这个字就被谨慎地保存著,但是权力已转为有限的程度,然而这种政权并没有办法成为有意义的宪法,因为还缺少议会单位。但是无限专制却给自我限制专制体系一个空间,无论将会永久专制,或是只按独裁者的意见统治及行事,都只会增加各党间的冲突而已,那么当前看来俄罗斯的政府系统最好定义为专制皇帝下的君主权力有限体制。

(二)彼得大帝在年时改称自己为皇帝,并且宣布自己为全俄罗斯的皇帝,之后的统治者也一直延用这个名称,一直到年二月革命被推翻为止。俄罗斯的君主在–年间一直使用沙皇这个称号,但之后都是使用皇帝这个名称,只是在中文半音半意的译法下还是称其为沙皇。皇帝的权力在十月宣言之前被两项规定所限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现有的体制。教宗保罗一世认为皇帝和其配偶都必须是东正教教会的成员,而且必须要遵守继承权法的规定。但是到了年10月17日情况就改变了,皇帝自愿限制自己的立法权力。他认为在没有经过帝国杜马(一个自由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的同意下任何提案皆无法通过成为法律。虽然在年4月28日时出现与上述道德责任相关的法律,并且和组织法一起扩增,但同时皇帝仍然握有解散杜马的权利,并且他也行使这项权利。

(三)为了改革中央机构彼得大帝在年2月出征土耳其前夕颁布组建参政院的诏令,参政院取代大贵族杜马成了一个完全受监督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沙皇的驯服工具,它的建立对专制制度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年10月18日起的法律规定,用作支持沙皇的最高议会被建立,并在政府首脑的名义下设立俄罗斯首相。俄罗斯政府由其所有的政府部门和它们的部长组成,各部长并列在下:皇家法庭法官、外交部长、战争部长、海军司令经济部长、工商业部长(年创立)、国务部长(包括保安,医疗,审查及出版,邮政及通讯,涉外领土事务,事务统计)、农业部长、交通部长、司法部长和教育部长。根据年2月20日制定的法律帝国议会和帝国杜马合并成为立法的上议院,并且皇帝的立法权从这个时候开始只有和两议院合作才能正常运作。帝国议会产生个席位,其中有98个由皇帝提名,剩下的98人则是由选举产生,而且总理也是其成员之一。关于这些当选议员其中有3人是希腊正教的僧侣神父,另外3人是负责掌管教区或世俗职务的白神父。剩下的18人是贵族,6人是大学或科学学院的成员,6人来自商会,6人来自工业局,18人来自有地方自治局的政府,其余16人则无,并且有6位来自波兰。然而当立法单位和杜马合作后,该组织的提案却很少被实行。建立于彼得大帝改革的俄罗斯参议院的成员全部由沙皇任命,而它巨大的功能是由其分开的部门的职务组成的。它是拥有否决权的最高机构,是帝国的会计部,也是政治犯的最高法庭,而且它还有一个部门起着同英国纹章院类似的功效。它还对帝国所有机关发生的争论拥有裁判权,特别是对中央代表和地方选举出的机构之间的矛盾。最后它还颁布新的法律,一个理论上的功能赋予它同美国最高法院相同的权力,拒绝实施与基本法律相抵触的措施。

(四)帝国杜马或是英制杜马(杜马帝国)组成俄罗斯国会的下议院,共有个席位,并且拥有极度复杂的选举方式。这些会员的工作是争取占其中压倒性多数的富裕人家支持,尤其是地主阶级,并且代表俄罗斯人民发声。除了中亚之外的每一个省都会推举出几个成员,并且他们大多来自大城市,然而这还不表示他们能成为正式议员,他们还必须通过由农民、公民和地主阶级的决选才能正式出任。当代表团代表较弱势的业主出席时那些富有的业主们将会亲自上阵,公民(都会人士)则是依照课税财产被分成两类,并且被选为省代表团的成员,农民则是由小行政区的代表团所代表。工人阶级则是以特别的方法对待,如果不是每个工厂任用50个员工,则是选出一个或以上的代表参加代表团。在代表团里他们进行秘密的过半数获胜选举,优胜者可以代表其参加杜马英制议会。自从这些人形成保守势力(下议院和公民),改革派的人得已拥有从各阶层政府推选出一个人参加代表团的权力。因此如果杜马拥有一些激进份子,那是因为他们享有了七个大城市的特殊专营权,分别是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敖德萨、里加和波兰的华沙和罗兹。然而地方会直接选出杜马的成员,虽说他们的选举是依照应税财产而有所区别的,并且如此一来会给有钱人家一些优势,以及选出相同数量的代表。

(五)最神圣的主教会议(年成立)是俄罗斯正教会的最高政府机关,这是一个由世俗检察官主持,代表着沙皇以及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三个大城市和格鲁吉亚的大主教,另外还有轮流任职的主教。俄罗斯帝国的国教是东正教,沙皇是其领袖,同时还保有最高保护者的称号。沙皇虽然能够进行任命与去职,却不能修改教条及教会传授的内容。东正教在宗教意义上的领导机关是最神圣主教会议,这一会议在宗教事宜上享有极大的权力。理论上所有宗教信仰都是自由的,但对于犹太人则有一定的限制。年叶卡捷琳娜大帝还亲自为法典委员会编写《圣谕》,她引用了量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圣谕》中充满“自由”,“平等”,“民主”等词汇。这是叶卡捷琳娜大帝将自己的民主思想实施到法律中的一次伟大实践,体现女皇在执政初期想要在俄罗斯推行民主政治的决心。年后的铁路规划和建设对于俄罗斯帝国的经济、文化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央机关和贵族阶层们基本垄断决策,但地方氏族阶层为铁路的建设提供需求。地方的贵族、商人和企业家畅想从地方到帝国”的未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时常与其他城市竞争,由此也为帝国的经济做出了贡献。俄罗斯军队在19世纪80年代在中亚修建两条主要铁路,高加索铁路连接黑海海滨的巴统和里海海滨的巴库;外里海铁路由里海海滨的克拉斯诺沃茨克起始,直至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塔什干。两条铁路为帝国的商业和战略需求服务,同时促进人口流动。

罗曼诺夫家族徽章

(六)年彼得大帝登基后俄罗斯帝国的国旗长期是罗曼诺夫皇室的皇帝私人御旗—金底黑色双头鹰,19世纪末尼古拉二世才将国旗更改为现有样式,该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俄罗斯帝国幅员辽阔,国土跨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用三色横长方形平行相连表示俄罗斯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观;蓝色既代表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白、蓝、红三色旗来自年彼得大帝在位期间采用的红、白、蓝三色旗,红、白、蓝三色被称为泛斯拉夫颜色,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取消三色旗。在拜占庭帝国日趋灭亡的过程中俄罗斯将双头鹰图案引入自己的国徽,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年娶了拜占廷帝国的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后将双头鹰图案放进俄罗斯国徽中,以示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双头鹰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交界处,它一头望着西方的欧洲东南部,另一头望着东方的亚洲西部地区,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在俄罗斯的国玺上出现,直至年才取消。

俄罗斯帝国旗帜

(七)20世纪初俄罗斯共有多个民族,使用种语言和方言,但国家居民的主要部分(近80%)由大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和犹太人五个民族构成。大俄罗斯人占国家人口的43%(万人),乌克兰人(或称小俄罗斯人)占18%(2万),白俄罗斯人占4.7%(万),这三个俄罗斯民族(年革命前“全俄罗斯人”这个术语包括三个主要的东斯拉夫民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人口加在一起共占全国总人口的68%。俄罗斯帝国的俄罗斯人被分为四个等级:贵族、商人、哥萨克和农民,而高加索人,鞑靼人等少数民族则被称为外籍人。在俄罗斯人中81.6%的人是农民,93%的人是商人,62%的人是军人,只有0.9%的人是贵族(0.6%)和神职人员(0.3%)。在多万农民中有一多半是农奴,剩下的则是被限制在土地上的农民(绝大多数)和自由的农民(少数)。俄国农奴制创立于16世纪,在17世纪中期(年)成为法律条文在年的改革后俄罗斯帝国废除农奴制。从农奴变成的农民得到了分配的耕地,但这些土地只是被分给农村公社,一个管理这些耕地所有权和税款的组织。如果想切实的拥有耕地,农民需要交付附有税率的“赎金”,而在那时候没有土地的农民只能去给别人干短工来赚取“赎回”土地的钱。不过在向沙皇交了这笔钱之后新生的农民也就正式的成为农民,不受地主的任何限制。但是这笔钱很高,因为是先由沙皇付给地主赎金,所以农民直接把钱还给沙皇。而后者要求的年利率是6%,支付期限是49年。另外对地主经济上的补偿理由并不是土地,而是他们损失应该为其义务劳动的农奴。不仅如此很多地主还盘算着如何减少以前自己地上的农奴可以分得的已经少得可怜的土地,比如剥夺他们最需要的部分,农奴小屋周边的牧草地。其结果就是自由身的农民依然需要为以前的主人干活,借此来偿还赎回土地的费用。

#世界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